“行为经济学”抑或“情感经济学”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7年10月20日
论文摘要:
在西方来说,“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不是“行为”加上经济效应这样的累积逻辑,它是由“行为的(behavior)”特定的专用术语再加上“经济学( economics)”组成。而不是由“行为学(Behavioral science)”再加上“经济性质(Economic nature)抑或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组成,具有跳跃性。按照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来说,“行为经济学”指的是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或行动以及动作”产生的经济效应这一方面的经济理论。所以这样进行梳理,是因为长期以来,西方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和中国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元概念上有着重大的分歧。例如,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第一次使用了“Aesthetic”一词,在此,这个词意为“感性学”,随后出版《感性学》(Aesthetik)一书。而作为《美学》的美学学科正式创立,但是处于“未完成”(1750-1758)状态。之后19世纪中江兆民最先使用了这一术语,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美学在日本的传播,日本开始系统研究美学问题,并且将之翻译为《美学原理》。20世纪初期,王国维最早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日本引进中国并将之命名为《美学》一书,顾名思义指的是研究“美”的学术,和原来的“感性”已经没有根本的关系了。这难道是以讹传讹的问题吗?在这传播过程之中,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都在做着纠错的工作。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元概念、情感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抑或“情感经济学”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7年10月20日
前言:
2017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者。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自2002年颁发给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in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之后,又一次专门颁发给行为经济学。但是在学术圈内和圈外都在议论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在诸多方面他都不能自圆其说?是否如此?
正文:
并非咬文嚼字,汉字的科学性就在于强调的是精准诠释,因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为“行为经济学”这个概念的标题和其内涵是否吻合?在学术圈是否真正的进行探究并构建起更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经济科学理论的核心是研究经济活动的价值和规律以及本质。而是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思想、思维以及行为。那么作为行为又有何效应?
一.行为分类
通过针对行为的类别进行分类,知道每一种行为所具有的功能及其效应以及适用领域。
(一).本能行为
1.节律行为
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到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01]佚名 生物节律,百度百科【2017-10-20】(不详)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7%89%A9%E8%8A%82%E5%BE%8B
生物节律行为指的是在生物节律控制下的行为特征,例如某些动物属于昼伏夜出,而某些动物则朝起晚睡。
2.应对行为
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些动物为了躲避严寒的伤害,就会挖地三尺的躲在地下,或者在某些洞中处于休眠状态。还有的动物例如变色龙,随着环境的变化,自己身上的肤色也在变化。
3.洄游迁徙行为
洄游(huiyou)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
[02]佚名 洄游行为,百度百科,【2017-10-20】(不详)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4%84%E6%B8%B8%E8%A1%8C%E4%B8%BA
4.繁殖行为
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过程。
5.遗传行为
每一种生物的行为具有每一种生物的自身遗传特性。例如:猫走路的时候前面两个脚抓就是交叉着走。但是如果狗走路的时候前面两个腿是同时落地或同时起步的。这种行为方式就是生物遗传获得的,而非后天形成的。
6.饮食行为
任何生物都会因为饥饿感而引发进食的行为特征,这就是饮食行为。
7.排泄行为
生物由于消化产生的废余物,通过某些器官进行排泄,这种行为就是排泄行为。例如动物几乎都有大小便的排放行为。
8.习惯行为
由于行为的特征或体能的特征、缺陷,致使某些生物在做某些特定的行为时,会表现出特定的形态特征,这种形态特征会重复性表现或体现。例如某人在战争中由于脚踏到地雷,致使一个腿伤害,而另外一条腿保全。所以在行为的特征上具有者与他人不一致的行为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习惯行为的定义。
9.反射行为
对于某些事物或者食物具有先天的熟悉性,在得到某些启示之后,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某些特别的行为。例如某些人患有过敏性鼻炎,在气温或者季节变化的特定时期,不断地下滴鼻涕。这种行为性就可以称之为反射行为。
(二).生存行为
1.趋利行为
对于某些权利和利益推崇和向往并且追求的行为叫做趋利行为。
2.避害行为
对于某些不利的事物或者事态进行回避或者躲避的行为叫做避害行为。
3.防御行为
通过构筑某些装置以及阻挡物,以隔绝不测或排斥、抵挡不利因素的侵害等行为,称之为防御行为。
4.领地行为
领地也可以称之为圈地,就是将某些地块通过法律的手段或举措进行所有权的归属。这些举措通常称之为领地行为。
5.安全行为
通过博亦或者防护的举措,使得个体生命得到保障的举措行为称之为安全行为。
6.互动行为
互相因为共同的认知或者观念,彼此积极响应,不断提升各自的发展趋势或状态的行为叫做互动行为。
7.暴力行为
以暴力对他人或组织以及机构在观念、心理、肉体等领域进行威胁、胁迫、压迫、压制,甚至打击、消灭的行为称之为暴力行为。
8.抵制行为
因为主张或者观念的不同,产生了抵触的心态,更基于对他人观念或思想以及意见的不置可否或否定,这些行为都可称之为抵制行为。
9.蓄积行为
通过体能、知识、财富的不断积累,形成增值或者增长的行为叫着蓄积行为。其目的在于通过积累,在某些临界状态以量变形成质变的事实,这就是蓄积行为。
(三).情感行为
1.享受行为
在稀缺时通过对权力和财富以及物质的占有或者多余时通过对权力和财富以及物质的挥霍消费,享受着这些财物以及权益稀缺时占有和多余时挥霍的特有心理活动状态的行为叫做享受行为。
2.信仰行为
对某些人或者事以及观点或理论形成敬慕和认同,并且积极为其站队支持,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行为,叫做信仰行为。
3.维护行为
对某些人或事物以及观念、理论有着修饰、维持、呵护的行为叫做维护行为。
4.热爱行为
对他人或者事物倾慕、爱护甚至刻骨铭心的深深陷于其中的挚爱时所具有的行为叫做爱慕行为。包含有恋爱、怜爱、关爱以及挚爱等等爱慕的形式。
5.娱乐行为
通过率性而为,即兴发挥,有限的恣意妄为以及随时享有或者终止的游戏形式,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快乐过程的行为叫做娱乐行为。
6.精神行为
通过对某些事或者物的持久关注,甚至不断的重复和贯彻执行的行为叫做精神行为。
7.感知行为
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以及事态进行感知,获得各种事物以及事态的现象认知的行为称之为感知行为。
8.倾诉行为
对某人人或者事物寄予信赖的基础上,向他表白、坦陈然后逐级上升为愿景和动机以及憧憬的告知这一行为过程叫做倾诉行为。
9.自私行为
对某些财物或者权利基于独占或独自享有以及垄断的欲望和要求而产生的行为叫做自私行为。
(四).思维行为
1.学习行为
通过模仿、效仿,直至消化和接受的行为过程,理解某些事物或者知识内涵的行为叫做学习行为。
2.认知行为
通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认知状态,认识或掌握事物以及事态现象、状态、本质、规律和价值的行为叫做认知行为。
认知具有潜意识认知、有意识认知以及无意识认知三种状态。
3.研究行为
对某些事物或者事态的某些方面具有的现象、状态、本质、规律、价值进行彼此关联性质和深入性质的探索求知行为,叫做研究行为。
4.思辨行为
对各种事物以及事态的现象、状态、本质、规律以及价值进行思考和辩别性质的思维活动是的行为叫做思维行为。
5.逻辑行为
将各种无关要素和事物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组合,在其中设置和安排逻辑的程序,使之能够符合特定要求进行运转的行为叫做逻辑行为。
6.创新行为
对于各种事物或者事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着进步、发展甚至超越式的革新或者革命行为,叫做创新行为。
(五).目标行为
1.动机性行为:
动机性行为是由明确的动机所支配的行为,是行为产生的出发点。
2.目标性行为
就是设定目标不断向着目标努力前进的行为,叫做目标性行为。
3.搜索性行为
仅仅依赖有限并且模糊的概念,就是向着不明确的方向,更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断努力尝试,寻找潜在的或合适的目标以及坐标,并以此作为前进依据的行为,叫做搜索性行为。搜索性行为是与当前目标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
4.追求性行为
就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自觉自愿做出的行为,主动行为既包括由内在需要而引发的行为,也包括外部因素刺激下所做出的主动的反应。
(六).集体行为
1.顺从性行为
就是认定和响应他人设定的目标,在觉悟的基础上于他人一起不断向着目标努力前进的行为,叫做顺从性行为。
2.被动性行为
就是被团队或他人裹挟,在外部强制力的作用下做出非自愿和被迫接受他人设定的目标,在不知不觉的基础上与他人一起不断向着目标努力前进的行为,叫做被动性行为。
3.选择性行为
就是利益、困难、立场和心态等诉求针对性的进行选择的行为。
4.积极性行为
就是创造各种机遇和条件,积极应对各种困境和难题的各种行为现象。积极行为是指有助于实现行为目标,并取得良好结果的行为。
5.消极性行为
就是制造各种障碍或麻烦,消极面对各种困境或难题,使得目标难于实现或者无法实现,不争取获得良好的结果的行为。
6.正确性行为
符合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要求,能够使得目标或者结果能够通过正常程序产生获得的行为为正确行为;
7.错误性行为
不符合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要求,无法使得目标或者结果能够通过正常程序产生获得的行为为错误行为;
(七).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社会性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1.交换行为
通过物物交换或者中介物与财产交换,交换各方各自获得己方所要的物品的行为就是交换行为。
2.互助行为
互助行为就是互相帮助,彼此提携,得到共同进步的结果的行为就是互助行为。而在此基础上有着单向性质的资助行为。更有着大公无私的奉献时的行为称之为公益行为以及纯粹有利于他人的行为特征可以称之为利他行为。
3.欺骗行为
通过以次充好、以少充多的不对称的信息交流以及交换,获得更多的不合理的财物的行为或者非法利益的行为就是欺骗行为。例如股市庄家在市场上不断释放某些股票的利好消息,吸引广大股民纷纷抢购那些股票。但是不久真相大白,那些股票疯狂贬值甚至一钱不值。
4.传播行为
借助与一些媒体和载体,通过告示、表示和标示等手段将信息、资讯以及信号广而告之或向特定对象告知的行为就是传播行为。
5.围观行为
某些事情被他人获悉,但是不一定完全知晓的状态下。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在事态以及事发地点对事态或事件进行关注的行为叫做围观行为。
6.等级行为
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甚至大小顺序以及需求顺序等等要素,进行前后连贯的需求等待满足的行为特征就是秩序行为。这是社会性动物群体性行为时的一种要求和现象。
按照社会等级以及要求,进行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阶梯式满足或享有以及遵从的行为就是等级行为。例如军队中下级士官见到上级士官就必须敬礼,以示致敬。
7.掠夺行为
对社会某些人和群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财物进行剥夺,使之无法享受和享有以及保障的现象,叫做掠夺行为。
8.组织行为
按照某些结构、体系或者系统以及规则进行程序或者秩序组织的行为叫做组织行为。例如生产流水线上每一个岗位都有着上下生产程序的配合和协调。这些行为的统称都是组织行为。
9.分配行为
分配行为就是对权利和义务以及财富物质的各种支配权或享有权进行所有人的划分,使之有着归属或产权所有人的行为叫做分配行为。
(八).酝酿行为
1.调研性行为
针对客观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各种数据进行观察和了解以及搜集的行为;
2.分析性行为
针对客观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内在属性和外在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客观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内在属性和外在各种数据功能、价值以及作用的行为;
3.比较性行为
针对不同的客观事物以及事态各种属性进行纵向、横向以及竖向的差距比较的行为;
4.导向性行为
就是向着明确的方向,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的行为,叫做导向性行为。导向性行为是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做好准备,逐渐接近目标的行为
5.修正性行为
在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设置以下要求和控制性手段,从而使得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被导向预定目标的行为;
6.策划行为
将各种要素和事物按照一定要求进行价值体现和概念凸显,强调并且形成某一使命观和利益的行为称之为策划行为。
7.运筹行为
将各种事物或者要素按照一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重新集成、组合,使之形成新的具有集约化效应的,并且能够运转的这些行为,称之为运筹行为。
8.判断性行为
针对客观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状态,按照自身对其能够有效利用的目的或目标进行某种功能、属性以及效应判断的行为;
9.决策性行为
对于不同利益和价值观进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取舍,拿出更为有效和合理的方案或方法的行为过程,以期从中获得更为合理和有效以及更有价值的行为叫做决策行为。
(九).工作行为
1.生产性行为
指生产或加工物质,使之变成产品的行为;
2.管理性行为
在整个生产劳作中起作管理作用的行为;
3.协调性行为
将不同的工序和程序按照内在规律进行前后的顺序以及比例进行调节,使之更有逻辑性和更流畅的行为;
4.控制性行为
通过规律或规则性安排,使得整个工作过程尽在控制之下有条不紊的按照设定的路径变化和发展,从而实现预定的目标或者结果的行为;
5.统计性行为
针对客观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进行收集并按照一定的要求分门别类的按照其属性进行归档和计量累计的行为;
6.评估性行为
针对客观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的要求和结果进行评估,指出其中有效、无效成分以及综合效应的行为;
二.行为内涵
(一).行为概念
1.汉字的意思
行为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íng wéi,基本意思是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如:做出动作,发出声音,作出反应。出自《荀子·非十二子》。
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不同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
生理心理学主要从激素和神经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的生理机制;认知心理学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则从人际交互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研究的不同时期,对行为有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指人与行物对刺激所做的一切可以观察和测量到的反应,并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加以描述。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也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行为。
60年代后,大多数心理学家将内部心理活动与外显行为区别开来,试图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描述心理活动的状态和过程,以此解释各种外显行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认知心理学已能解释人的大部分以后天习得为主的智能行为,这些行为涉及问题解决、学习、决策以及直觉等许多方面;那些以先天遗传为主的本能行为,则在生理心理学中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03]林崇德等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1437;
2.行为-社会学名词
行为是人类或动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人、动物或群体,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
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
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
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进一步推测其内在行为。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由5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人,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
人类行为的发生过程是以内外环境的刺激为基础的,刺激人类行为产生的最重要的刺激源是与人的客观需求相联系的因素。
例如:环境污染危及人类最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而构成强烈刺激,后者促使人类产生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认识,从而使人类有保护环境的设想和行为反应。因此可以说,刺激——人——行为3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行为。
3.分类
由于人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类的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04]佚名 行为,百度百科,【2017-10-20】(不详)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1%8C%E4%B8%BA/5950957#viewPageContent
(二).行为境界
1.表情:
表情, 表达感情、情意。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
2.行动:
行动是生物学术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介质或空气介质里。水的密度较高,一部分比重与水相近的生物经常浮在水中,而比重高于水的就只能在水底行动。
3.能力:
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行为等级
1.低技性:
即行为的施展是借助简单的石器或铁器等工具进行贯彻执行。
2.中技性:
即行为的施展是通过机械装置以及电力装置进行贯彻执行。
3.高技性:
即行为的施展是通过软件、基因、超级系统组合以及智能芯片等复杂程序进行贯彻执行。
(四).行为技巧
1.经验性:
经验性行为是人们在从事某种工作或事物时,运用重复性的机械动作,有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2.技术性:
技术性行为是指必须采取某种行为组合程序的方法才能使用某种工具,即可称之为技术性行为。
3.组合性:
组合性行为是指在使用某种工具以及多种工具组合使用时,必须将各种复杂性行为进行组合,形成内在的程序和逻辑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指定工作。
(五).行为特征
如果说人类行为的特征在于目标性、可塑性以及价值性三大范畴,。
1.目标性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凭空而出,都不可能盲目表现,所有的实践行为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标。有时,在旁人看来是毫不合理的行为,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
2.可塑性
人类为了达到目标,不仅常改变行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容。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人类的行为具有可塑性。之所以人类的行为具有这些特征,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性的行为。
3.价值性
所谓价值就是得到的结果所具有的效应,即这种结果能够满足或者实现某些方面的需求。例如愚公移山,愚公所以移山,他是要得到可以便捷行走的结果。在这里,开通山道是结果,山道这个结果体现的效应就是减少上山下山的时间,降低上山下山劳累的程度。所以,所谓价值性就是任何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所得到的结果蕴含的效应。
三.行为与情感的关系
(一).空间角度
1.宏观角度
从行为和情感关系的宏观来看,行为在宏观上有着显性和隐性。
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
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
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
2.中观角度
从行为和情感关系的中观来看,行为指的是人的行动状态;而情感则以情绪、情商以及情怀为主,体现着追求、欲望和思想以及愿景。
3.微观角度
从行为和情感关系的微观来看,行为包含着表情、行动以及能力三个领域;而情感则往往被界定在表情范畴。主要的形式则为喜怒哀乐等的七情六欲具体形式。
(二).立场角度
1.思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在经济活动中,思想意味着动机、愿景和欲望的综合,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走向和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思想具有负能量的话,对于经济活动的成效将会带来破坏作用和负效应。而且也会干扰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但是如果思想具有正能量的话,自然会对整个经济活动的成效和结果具有建设性以及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如果思想处于停滞状态,对于经济活动的未来成效和结果自然也不会有何重大的建设性以及推动性作用。
2.思维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思维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首先就是发现经济活动的价值所在,其次就是在经济活动开展时如何衔接、串联以及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以及高效的运作系统或体系。最后,作为思维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就是摒弃各种干扰因素,扎扎实实的走向目标,能够更高效地实现经济活动诉求。
3.行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作为行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表现就是首先通过行为能够有效的传达思想,反馈现实的问题。其次通过行为能够正确和持久的贯彻执行思想的追求境界。当然作为行为在最终的价值上就是完美有效的诠释思想,实现思想所期望并达到的境界。
(三).交易行为
1.主导邀约
在交易的前期中,交易一方作为主动性和被动性所需付出的交易成本有着天壤之别。中国所谓的民间谚语“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很形象的比喻了这个现象。即在交易的双方来说,主动发起交易的邀约方往往在心理的预估上予以承担更多的成本。而作为被邀约的一方往往会有持无恐的超常提价。例如在证券市场,某些证券的投资机构为了得到更多的控股权,会发出更高的价格向潜在的证券(股权)持有方提出收购邀约。
2.供求关系
在正常的供求关系中,一旦某种资源处于稀缺性状态,这种稀缺性资源在面对众多的求购者面前将会即时调整所拥有的物资价格,以应付各种需求者。但是一旦这种资源的稀缺状态解除,那种高企的价格随之就会处于不断下移的境况。当然,也会有特殊的例外,即所谓的犯傻。
3.交易策略
即作为交易双方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为了在交易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往往会有意稀释、放大、掺沙、屏蔽、制造某种信息。其目的就是误导对方,从而在交易中占有主导地位,使得对方付出更多的代价和更大的成本,当然也就为己方争取了更大的利益。
结语:
说了这么多的原因是什么?
也就是说,作为《行为经济学》这一理论在其理论的宏观层面构建上所犯的错误就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实际状态。其次,就是作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中观层面构建上所犯的错误,即作为经济学者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丹尼尔·卡尼曼(Dainel Kahneman)以及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还没有搞清楚行为的整体全貌以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最终在微观层面,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所擅长的理论研究还停留在交易行为的主动与被动的彼此关系层面,属于情感范畴。自然,在此领域如果一定要以“经济科学”去进行学术建构的话,精准的名称应该属于《情感经济学》。
为何一定要如此的进行咬文嚼字?事实上作为一个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初始阶段必须严谨和精准,不然在其以后的理论逻辑系统构成上将会发生南辕北辙的状态。
让我们再次回顾历史上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所犯的错误。他确实创建了《美学》,但是在其理论的逻辑构成上,鲍姆加通对Aesthetica作了如下定义““Aesthetica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类理性(analogi rationis)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在其中,第一,美学和艺术有关;第二,美学属于低级的认识论;第三,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类理性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的科学;
在其中,鲍姆加通将美学和艺术进行了关系上的结合。同时认为美学是感性的,和低级的认识论;当然在思维上,认为感性的思维与艺术以及接近理性思维,也就是说美学属于非理性思维。
当然,在鲍姆加通《感性学》(美学)中,东方的学者更多的是发现其理论上强调的审美和认知美的学术论述和理论组织。所以,将其命名为《美学原理》或《美学》,而不是《感性学》。由此,这样的纠错并命名在名称上与其内容上能够结合,从而不再犯标题党的错误。
让我们再次看看鲍姆加通定义的的Aesthetica涉及了三个广阔的领域:第一,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种思维学说,它涉及了感性认识,成为感性学;第二,作为研究美的本质认识和一般规律的学说,它是美学;第三,作为一般艺术理论的学说,它研究了艺术美的构成、创造、欣赏,成为艺术哲学。
首先在宏观层面,美学不是哲学,更不是哲学的组成部分。而是研究美的现象存在的环境和领域以及其形态;其次在中观层面,作为美学的理论构成基础不是感性和感知,而是如何去发现和认知美的存在及其原因所在以及美的心理现象是主观和客观基于认知层面中的互因状态;最后在微观层面,作为美学的理论研究不是艺术哲学,而是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范畴之中对美好事物追求、感受、体验、占有和快乐的愉悦以及积极状态。
这事实上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系统以及结构也当如此去统揽以及整体性认知和评判。
摘录:
[01]佚名 生物节律,百度百科【2017-10-20】(不详)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7%89%A9%E8%8A%82%E5%BE%8B
[02]佚名 洄游行为,百度百科,【2017-10-20】(不详)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4%84%E6%B8%B8%E8%A1%8C%E4%B8%BA
[03]林崇德等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1437;
[04]佚名 行为,百度百科,【2017-10-20】(不详)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1%8C%E4%B8%BA/5950957#viewPag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