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独立吗?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8年04月05日
一.中国可以独立吗?
艺术家:以色列建筑师以及艺术家朗·阿拉德;
这个标题是借用以色列建筑师以及艺术家朗·阿拉德的装置艺术名称。当时的这个装置艺术作品进入了“2010年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的名录,但是因为海关的关税手续没有办妥,结果却未展出。因此,那次展览会缺少了一个具有针对时弊的话题。而彼时的著名美学家刘悦迪先生了解这个装置艺术的概况之后,特地向我要了这个装置艺术的图像并且针对这件艺术品进行了艺术评论。
2010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中国上海首次举办了世博会。在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上,中国上海的世博会在其半年的展览中竟然迎接了7100万人次左右的观众,远远超越了上一届大阪世博会的2500万人次。如此巨量的参观量自然引发举世瞠目结舌和惊愕!!!想想也是,这让以后办展览的国家如何应对这一天量参观人次?
当然,事后的大数据显示,这7100万左右的人次其中91%左右的人次是中国本国人。显然,在家门口举办的世博会本国的观众除了积极响应就是踊跃参加。这些数据说明中国民众不仅仅很关注,而且很在意上海世博会,并且很想通过上海的世博会了解全世界。显然,中国的民众并不想独立于世,而是很想从各个层面了解和参与全球化盛事。
二.明清外销瓷现象
在三百多年前的中国明朝,由于生产了欧洲稀缺的茶叶和丝绸以及瓷器,以致欧洲各国想方设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大量采购。从而形成了长达二百多年的独特全球化营销现象,国际史学界称之为“明清外销瓷现象”。尤其是“明清外销瓷”的画面上充斥着各种歌舞升平的画面,以致给欧洲的消费者在严酷宗教的束缚下诱发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联想。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并非如此。
在中国,这一现象之下源源输出茶叶、瓷器以及丝绸,而输入的则是海量的白银。据说这一数据在当时几乎囊括了全球白银总量的47%左右。当然,海量的白银并未给明、清两朝的中国带来富裕,而且,正是这些海量的白银最终给明、清两朝政府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一现象之下,彼时的欧洲中下层的手艺人、匠人等群体,因为中国的明清外销瓷巨量销售,以致丧失了其本身立本的谋生职业。以致变成了流民,这样的流民有的组成了烧炭党,就是今天的共济会前身。有的组成了反抗社会的暴力组织,例如各种黑社会前身。更有的组成了新教组织,他们要求当时的社会核心的宗教组织进行改革。在这一诉求得不到支持并被镇压之后,在欧洲大陆的新教徒们向着当时的欧洲蛮荒之地瑞士转移。而在英国的新教徒们则乘着“五月花号”船舶远涉重洋来到了北美,这些新教徒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
三.WTO是一个公共平台
WTO作为一个国际性质的互惠贸易平台,它要求所有加入的国家和地区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给予对方公平和公正以及公开的贸易机制。
贸易现象能够维持靠的是多边契约下的规则制定和执行。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平台下如果有一方不遵守规则如何纠正?问题恰恰就在于此,世界贸易组织尽管是一个多边组织,但是它竟然没有设定惩罚的机制。以致有些国家利用这一缺陷不断的违规。而在世贸组织无法惩戒违规的国家时该如何应对?至今,作为世贸组织竟然没有高效和强制的举措去惩戒那些违规的国家和地区。
而作为世贸组织成立的核心是确定贸易规则,并且必须捍卫所确定的贸易规则!如果无法做到则形同虚设。因此,捍卫世贸组织的贸易规则必须各方遵守,并且保证互惠互利的规则!
中国政府在当初进入WTO时,承诺通过十五年的缓冲,全部接轨“WTO”的各项规则。但是在这十五年中,中国的实际承诺并未兑现,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不及。例如,货币的自由兑换,税率的高进低出甚至贴补出口贸易,更甚至在诸多方面发展出了国进民退的浪潮。
四.中美产业互补的结构
在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关系中,中美产业处于高度互补的关系。即在这一组织结构中,基于双方对科技的掌握和优势,美国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而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在这互补的产业链关系中,说白了就是产业链的高端对于低端具有话语权和选择权以及引导权。而在低端的产业结构在于高端的产业结构合作中则具有选择权、合作权以及补充权。因此,合作是双方基于产业链的高低端技术的掌握,而形成生产关系的从属,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利益的分配。
在这一组织结构中,中国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低端产业机会,就出台各种政策鼓励甚至是奖励低端产业的发展。
它的优势在于满足更多的低端生产力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将各种资源性物资以低端的产品进入世贸组织的各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并且,中国政府又将各种外汇牢牢的控制在手,以致形成了三万亿美元的储存底线。所以在国际上,中国政府可以财大气粗的到处撒币。
它的问题在于,就像明清外销瓷一样,由于长期的低价倾销,导致它国的社会底层人群大量的被失业。被失业自然会引发政局不稳定,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必须承认,中美关系变差到今天的地步,中国自身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点,并系统性梳理和反思以往制定的政策及执行情况,看看外界哪些抱怨和不满是合理的,有哪些我们该做却没有做,哪些不该做却做得过了头,要用行动化解外界对我们的敌意跟恐惧。
五.中美争端的核心问题
国际贸易本身就是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来交易,美国巨额的货物贸易逆差和服务贸易顺差,是各自资源禀赋、国际经济分工、产业结构、全球价值链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链和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以双边贸易数据、顺差逆差数据来评判,难度很大且十分不合理。但是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单边要求中国为中美双边逆差承担调整责任原因在于。
首先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美国认为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特朗普政府在即将公布的针对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301调查”结果中,将指责中国强迫在华美企每年转让价值300亿美元的技术,因中国黑客窃取知识产权和损失授权费给美企带来的损失每年以十亿美元计。
白宫还就中国的技术许可做法和对外商在华投资的限制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
其次是双边税率问题。
例如中国进口美国的汽车税率高达25%,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美国方面征收的税率仅为2.5%。这哪儿是自由贸易啊?
在此税率机制下的中美双边贸易领域,近40年来两国贸易规模增长了232倍,达到5800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300亿美元。根据中方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2758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65.3%。
美方的统计则显示,从1985年美国对中国贸易开始出现6亿美元的逆差,到2017年已经高达3752亿美元。从1985年到2017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总数为47380亿美元,美国对华贸易陷于巨额逆差是很明显的。[01] 赵建勋 从中美争端看深化改革的紧迫性[2018-03-31 ][2018-04-05]
最后是双边汇率问题。
美国政府一直强调中国政府操纵汇率。事实是否如此?
第一,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方面。作为中国的货币自由兑换至今并未实现。一个老百姓要还几千美元都要被说明用途,细思极恐。显然这不仅仅影响到人民币的国际化,更制约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中的硬通货地位。
第二,尽管中国在法兰克福、伦敦以及香港设立了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态看来,更多的是一个摆设。签署了
第三,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现在的中国人民币已经成为特别提款权的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这五种货币之一。
那么作为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
简单地说,作为一国货币要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的特别提款权必须在汇率上与上述其他四国的货币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为何如此?因为特别提款权的核心价值在于成员国拥有的特别提款权可以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用来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它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特别提款权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
六.商业贸易存在的前提
商业贸易首先是自由选择的权利体现。所以,作为贸易的双方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各取所需的互惠互利行为。而且,只有通过贸易,才能获得更好、更高性价比以及更具竞争力的商品。
如果对待消费者要是像战争行为一样,那就是欺骗了!因为,兵法中的圣经《孙子兵法》毫不讳言:兵不厌诈。试问:哪一个企业、哪一个老板敢这么说!?
也有人说,“兵不厌诈”不是对消费者,而是对竞争对手而言的。
对竞争对手,就适用“兵不厌诈”吗? 况且中美的关系属于产业链高端和低端的互补关系。
商业贸易,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互惠互利的价值体现。
消灭敌人,胜者通吃,是战争思维。竞争且共存,分享市场,是商业思维。
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在其中,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生产者。其基本的原则是“自愿平等的交换,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实现的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孟德斯鸠直言不讳地说:“有商业的地方就有自由、美德和法治。可见,商业才是最大的善,商人是文明秩序的推动者。”
损人利己、舍己为人,都是违背人性的、不可持续的,唯有不受权力干扰的自由市场,才是利人利己的良性循环。——茅老为《圆富》所作的序言。
所以,美国发起制裁中国的举措是在纠正中美贸易的畸形关系,而不是贸易战争这样耸人听闻的境况。
七.中国产业实际的格局
基于在科技上的落后境况,在中国例如农业还停留在小农产业的状态。例如:中国的农业在品种上、在规模上、在质量上与美国的农业几乎无法同台竞争。所以,针对美国大豆价税25%的举措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即使增加了这样的重税,美国的大豆仍然比中国便宜。
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农场三四个人可以管理几千亩,甚至上万亩地。而在中国基于土地流转制度的约束,规模化以及节约化的土地使用根本无法实现。
当然在猪肉、牛肉等诸多领域不胜枚举。但并不是中国的农业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在某些地区,由于中国很多地区的地貌多样性,使得各种农作物的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当然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很累,而且要形成品牌其过程非常艰辛。
当然,我们可以说,美国的大豆不卖可以买俄罗斯的大豆。这事实上就是天方夜谭。
首先,俄罗斯尽管有着广袤的土地,但是其农业水准非常落后。正是因为非常落后的农业,导致其粮仓或农作物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信大家还记得中国与俄罗斯采购的石油这一令世界哗然的合同。现实是国际原油的价格已经跌至45美元以下一桶,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合同交易额为100美元一桶石油。这种牺牲本国人民利益,违反商业贸易的原则,反经济的现象全球只有中国才能出现。在别他国家可能吗?
例如在芯片领域。美国的芯片占有绝对主导性的地位。在特种科技领域和高新科技领域人家甚至是拒绝销售产品给中国。
也就是说,你想卖人家还不卖。
这个世界还有有钱无法任性的地方!!!
八.美国单边制裁的意义
由美国单边制裁中国引发的中美贸易冲突,实质是不同的制度及经济结构优劣的竞争。
这样的格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于倒逼中国必须在国际贸易制度、产业结构以及货币政策上进行系统性改革。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全域性质的开放国内、外市场。
具体的实施首先是兑现WTO签约时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唯此才能在遵守真正的国际贸易原则下,体现出中国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体系中的合理结构以及真实秩序。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促使资源优化使用。
其次就是强化法治,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全民创新,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因为知识产权不保护,任何一位国民都将对创新和创造望而却步。自然将无法发展出内生性的,独具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最后则是停止对出口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大量不合理补贴,推进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而迫使大量依靠国家补贴的企业转型或被淘汰,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强势企业。
结语:
最近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这让我想起了上一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政府推出的“上山下乡”举措。至今在江西九江的鄱阳湖边还有着“共青城”这一地名。它所以成为事实是因为在上一世纪的中国六十年代,大量出生的年轻人在城市中无法就业。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原因在于,中国的当时民族资本家都被公私合营了。企业家们全部丧失的结果使企业缺乏领头羊。自然作为产业中最为珍贵的领头羊动物没有了。一群没有领头羊的羊群能够自发的形成产业,创办企业吗?自然,大量的企业倒闭说明无法提供各种就业机会。作为无奈之举的当时政府,在胡耀邦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创举下,在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从而缓解城市压力。
提出这样的说法在于,如果中国和美国对峙并且互相制裁若干年。相信将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这些人口将变为游民从而威胁稳定的社会形态。所以,中美的贸易制裁其目的是促使某些国家会到理性的谈判桌上,面对事实纠正错误。不然,每年的上千亿美元顺差不仅仅丧失,中国在转型的各种行业也将在国际上丧失竞争力。而且将增加几千万的游民,这样下去维稳成本将巨幅上升!!!
国际贸易的准则是互惠互利,而不是一家通吃。全球化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从而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其中各的所需。再想要闭关锁国,回到鸡犬相鸣的农耕时代有意义吗?
习总书记在去年与特朗普的海湖庄园相会强调并重申:“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双方完全能够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最后,请各位回应一下“中国可以独立吗”这件装置艺术的提问!!!
摘录:
[01] 赵建勋 从中美争端看深化改革的紧迫性[2018-03-31 ][2018-04-05]